上周,廣州市教育城的規劃通過了市規委會的審議。像十年前省市政府大手筆規劃建設大學城一樣,市政府也提出要讓這座占地20平方公里的教育城“立足華南、輻射港澳、影響東南亞”。不過,也有規劃專家和公眾提醒,教育城的建設應該吸取大學城的經驗。究竟大學城有哪些經驗可以給教育城提供借鑒?南都記者也就此進行了採訪和梳理。
  1
  大學城沒成創新中心
  教育城能做到嗎
  2003年大學城規劃時,市政府對它的定位頗高,“國家一流的大學園區,華南地區高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學、研、產一體化發展的城市新區;面向21世紀,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廣州國際化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態化和信息化的大學園區”。
  如今在11年之後回過頭來審視這一定位,應該說,大學城教學硬件環境完全做到了一流水平,實現了生態化和信息化,但是成為“學、研、產一體化發展的城市新區”這一條,目前來看很難說真的做到了———在過去十年內,大學城並沒有從眾多高校資源中孕育出多少知名的創新企業,更遑論形成了新產業,這一點和北京高校雲集的中關村成為互聯網經濟創新中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南都記者也曾就此採訪過眾多規劃專家,省規劃院總工程師馬向明的觀點很具代表性,按照他的說法,大學城成為廣州經濟發展的創新基地需要足夠長的時間和必要的制度環境,並不是只靠規劃能做到的。
  由此對比本次教育城提出的定位———“立足華南、輻射港澳、影響東南亞,集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實訓、研發、職業指導、創業孵化於一體的國際一流教育服務集聚區”,不難看出,這一定位依然偏理想化,希望教育城能做到從教育到產業的轉化,問題是,如果制度環境不變,大學城暫時沒做到的事,教育城能做到嗎?
  2
  建大學城時不差錢
  教育城資金從何來
  平地建設新城,如何籌措建設資金是首要問題。十年前大學城一期小谷圍島的建設資金足足花了310億,時任廣州市委書記林樹森在他日前出版的新書《廣州城記》中,詳細地交代了這些建設資金的來源:廣州市政府承擔的部分包括徵地、市政設施的建設110億;省財政(各校區工程)140億;有償使用的部分引入社會投資60億左右。
  而本次教育城的建設資金來源,目前市政府並未公佈總的投資概算,僅提出一項建設資金籌措原則。
  教育城和大學城的建設規模相當,考慮到十年間物價成本上漲的因素,估計教育城的總投資額至少也在兩三百億的級別。更重要的是,大學城入駐的高校大部分屬於省部共建,省級財政和高校本身也需要負擔建設成本,而教育城入駐的職業學校絕大部分是市屬學校,無法從省級財政中獲得教育撥款,絕大部分建設成本都落到市政府的頭上。首批入駐教育城的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就表示,作為市屬公辦學校,他們不需要分擔建設成本,只需要帶師生入駐新校區即可。
  十年前省市政府的財力充足,完全有能力單靠政府負擔建設成本的大頭,而時至今日,土地財政模式難以為繼,地方政府負責率高企,市政府又該如何擠出財力滿足教育城的需求?
  3
  大學城曾經出入交通不便
  偏遠的教育城如何避免
  當年建設大學城,一個直接的原因是由於連年擴招,在市區的各大高校都面臨著校區面積不足的制約,急需新建校區,在市區用地不足的前提下,幾經比較將大學城校址選在了小谷圍,而如今建設教育城,市政府提出的原因同樣是因為市區的高職和中專院校校區面積太小,已經沒有發展空間,只能在外圍地區選址。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陳爽也向南都記者舉例說,選擇進駐教育城主要是為瞭解決辦學空間不足的問題,“職業技術學院辦學需要相應配套實訓基地,對場地的需求較大。”該校目前僅占地150餘畝,遠不能滿足學校的教學需求。
  由於大學城選址距離市區較偏遠,學生們住校還好,但是部分住在高校本部老校區的教職員工則需要每天乘坐學校的班車從市區到大學城來回奔波,交通不便,同時,大學城規劃的居住用地較少,未給各高校青年教師預留足夠的居住用地。
  同樣選址距離市區較偏遠的教育城未來是否會存在同樣的交通和居住難題?對此目前教育城規劃已經提出,在用地功能上會強調教育和生活的充分融合,增加住宅生活用地,解決配套的教職員工宿舍;而交通上則規划了穗莞深城際軌道和地鐵21號線和14號線,這些措施是否真的能滿足首期入駐的約14萬師生的需求,避免再出現交通不便的情形,只能等現實給出答案了。
  採寫:南都記者 魏凱  (原標題:大學城走過的路 教育城能繞開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bdalqjy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