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訊 “我們叫他‘李大新成屋’,不單是因為他的個頭大,更重要的是,他的嗓門大,聲音大,工作魄力也大。”群眾說。
  這四個房屋二胎“大”是李文勇留給身邊的人最深的印象。
  李文勇歷任紅河縣招商桃園婚禮佈置局副局長,紅河縣垤瑪鄉黨委書記,中共紅河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紅河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無論在哪裡工作,李文勇始終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忘我工作,無私奉獻。2014年1月15日,由於長期以來超負荷工作積勞成疾,李文勇倒在了他日夜堅守的工作崗位上。
  一條毛巾
  體現“進農家門,解農家憂”的建築設計魄力
  李文勇喜歡走到群眾中去瞭解最真實的情況,剛到垤瑪鄉工作時,他用了記憶體一個多月的時間走完了全鄉72個自然村。
  “李大比較喜歡流汗,他下鄉的時候喜歡在脖子上搭一條毛巾擦汗,再背著他自己的一個水壺,渴了就喝兩口繼續趕路。”
  不止一位同事描述過李文勇的這個“把毛巾搭在脖子上擦汗”的習慣。
  2008年3月,李文勇調任危難之際的垤瑪鄉黨委書記。
  “垤瑪鄉位於紅河、普洱、玉溪三州市交界處,這裡一度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垤瑪鄉黨委副書記周繞斌說,“他(李文勇)面對的是垤瑪鄉部分群眾外出行乞,‘7·13’洪災後的滿目瘡痍。”
  一到了垤瑪鄉後,李文勇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在他的努力下,“7·13”災後重建工作引起了州委、州政府的重視,並於2008年6月正式啟動。
  2008年7月的一天,他去曼培村委會視察橋梁重建情況,分管副鄉長向他反映,由於河水較大,建橋的沙石被沖走了,橋墩的基礎也無法開挖,材料運不過去,不好施工。
  “是否能停工幾天?”分管副鄉長問。
  “不行!”李文勇堅定的說,“這個工程不能停,再難也要讓群眾出得來、進得去”。
  來到施工現場後,李文勇問施工人員:“暫時用竹子搭成簡易橋可以嗎?”施工人員說:“可以,不過現在河水有點大,需要人多才搭得起來。”
  聽完施工人員的介紹,李文勇接著說,“人員問題我們來解決,你們負責指揮”。
  話音剛落,李文勇就帶頭到村子里組織發動群眾砍竹子、破竹子、抱石頭……為了防備在河中的施工人員被河水沖走,他找來繩子把大家串聯在一起,並把繩子分別固定在河的兩岸,奮戰3小時,終於搭起了一座簡易橋,既解決了群眾的臨時出行,也解決了工程材料運輸的難題。
  2008年12月曼培橋建成後,群眾在橋頭立了一塊石碑,起名為“民心橋”。
  這樣親力親為,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解決的例子,在李文勇身上還有很多。
  2013年6月,紅河縣正式啟動實施“美麗家園”建設行動計劃,當時已調到紅河縣工作的李文勇掛鉤包保的點在大黑公村。
  據介紹,大黑公村79戶農戶,每家每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有些農戶家他去了10多次。
  但是,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困難,李文勇從不退縮。
  大黑公村村民李羅保,因村衛生室建設需要占用幾分地,工作組多次找他商量,他都不同意。
  6月24日是傣族的傳統節日,李文勇親自上門耐心勸說李羅保:“李大哥,我看這件事需要你多多支持,村衛生室建起來了,村民就可以在自家門口看病了,這是多好的事呀。”經過他的真情勸說,終於解開了李羅保的心結。
  在李文勇的帶領下,通過深入細緻做思想工作,大黑公村村共拆遷彩鋼瓦600平方米、土撐房8間、豬廄44間、牛廄8間,為大黑公村“美麗家園”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李文勇數年如一日地為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老百姓謀福利、做實事。真正做到“進農家門、聽農家話、知農家事、解農家憂、交農家友”。
  他肩上的那條毛巾,正是他走進村村寨寨、走到群眾身邊的最好見證。  (原標題:肩上挑起責任 腳上沾滿泥土 心中裝著群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bdalqjy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